永不停歇—馬克凱文迪許的內在英雄旅程

Netflix今年8月上線的紀錄片,馬克凱文迪許-永不停歇。紀錄了這位傳奇自行車手的崛起、跌落谷底、再起的過程。

整部片以高峰(2011~2016年)、谷底(2016~2021年)交錯的時間軸排序,搭配馬克真摯深刻的獨白,一開始看得我很混亂,慢慢地能看出馬克生命意義的轉化,帶來堅強穩定的心理素質。比起另一部環法紀錄影集—「環法自由車賽-逆風高飛」,這部片沒有目不暇給的帥哥、美麗風景,甚至有點沉悶苦澀,但看完實在太感動,想把這份感動與大家分享。

片頭的馬克意氣風發,26歲穿上彩虹衫(世界錦標賽冠軍),隔年在環法自行車賽取得20個單站勝利,是有史以來的第六高。這時的馬克對記者出言不遜,對身邊的人也相當粗魯,紀錄片裡,馬克說: 「我的憤怒成為一股力量,而這股力量讓我取得勝利。馬克的副將形容馬克對自己極為要求「這種人格特質,讓他成功,但也會把他逼瘋」,「要把他逼瘋很簡單,我只要把房間的櫃子打開,等他瘋掉就行」

這時的馬克處於英雄之旅中的鬥士階段,我們感受到馬克的憤怒與攻擊,攻擊不只在賽場上,也在記者會、待人處事中。「鬥士認為殺死別人以保護自己是必然的。鬥士願意這麼做,乃是對於自我許諾和自我價值的重大肯定,他們堅決自己有權在此,有權被尊敬。(內在英雄)」

馬克31歲,即將追平環法世界單站冠軍數時,他在比賽中發生意外。落入了黑暗的五年。他嚴重的骨折,休養後覺得自己的身體恢復了,訓練卻不見起色。馬克的妻子說,他越陷入低潮,就越封閉,一句話都不說。

粗糙的鬥士是孤獨的,「所謂鬥士,意識含有自我防衛的意思,這是一種為了保護自己而戰的意願與能力。在心理的層面上,他與劃定適當的自我界線以便確知人我之別,以及肯定自己的能力有關。(內在英雄)」

當時馬克所屬的岱凱車隊,是為了讓馬克奪冠所打造,可見他在團隊內承受的期許與壓力。馬克在狀況不佳下持續比賽,成績更差,但在經理檢討成績,告訴大家贊助商給他的壓力。馬克居然在會議中對經理說:「贊助商是你自己找的,干我們什麼事?我們已經盡力了」

「鬥士傾向將焦點放在現實上,以便讓自己成為硬心腸的人。太多的軟心腸和希望都被視為不適宜、幼稚和不具生產力的。(內在英雄)」馬克的硬心腸,不只對別人,也對自己。這位傳奇衝刺手,開始透過減重來增加效率,什麼都不吃,變得骨瘦如材。馬克從不說自己,也不說自己的感覺。

我覺得轉折點是馬克向醫療團隊求助,他做了完整的血液、身體檢查、心理評估。馬克體內的EB病毒(發生在耐力型運動員體內,會導致疲倦而且無藥可醫)仍存留,而心理評估的分數很低,醫師證明他有憂鬱症,狀況差到建議住院。

一位運動心理專家要跟馬克談話,但馬克討厭心理師:「我討厭他盯著我看,好像看我手怎麼擺放,身體的姿勢就要說我是怎樣的人。」馬克一句話都不跟心理師說,回到他的家鄉曼島訓練。馬克每天出門騎單車,心理師就騎機車跟在後面。直到有天,馬克騎到一個路口停下來,告訴心理師這是他第一次比賽的地方。

慢慢的,馬克談起生活中失控的地方,透過節食來取得控制感,青少年期父母離異,正是他在場地賽嶄露頭角的時期,透過騎車逃避苦悶情緒。馬克找到騎車對自己的意義,並不是贏,而是單純的想騎車。馬克開始當一個人,而不是奪冠機器。

接著,馬克被車隊踢出環法名單,他也憤而離職。不清楚是否繼續跟心理師談話。馬克加入一個新成立的車隊,因為疫情,他有一整年的時間能與妻小相處,孩子讓他變得溫暖柔軟。但在2020年,贏得160場比賽的衝刺手,在比賽中突然無法衝刺,他撕下號碼布,在場邊哭了。

馬克留著淚,告訴記者這可能是他最後一場比賽。我覺得他不一樣了,在以前他可能會罵記者髒話吧!

接著,馬克以很低的薪資換到快步車隊,也換了教練。不同於馬克這陰沉的英國人,新教練是幽默且真情流露的希臘人。他邀請馬克到希臘訓練,跟教練的希臘家人一起互動。教練說話很直接,馬克卻很喜歡他,在他溫暖的陪伴下,馬克的訓練數據一步步提升。

馬克在獨白裡,說著過往的自我中心,以及對家人、教練、朋友的愛。「在尚未發展自我關懷和自我認同的能力之前,就開始嘗試流浪的鬥士,其戰鬥只是為了要證明自己的勇氣,除了得到勝利之外,根本不知道為誰而戰。」、「當他們找出自己的身分和需要的線索時,就可以為自己而戰,當他們發展出關愛別人的能力時,那麼便可以為別人而戰了。(內在英雄)」

2021年,馬克重新回到環法賽場,賽前他在推特發了一篇文:「我覺得莫名緊張」,沒有人見過這麼脆弱的馬克。沒多久,他奪下單站冠軍,坐在場邊哭泣。他重新穿上綠衫(積分王),追平34個單站冠軍的世界紀錄。在最終站凱旋門,敗給珍寶車隊的選手,賽後他親吻著在場邊等候的妻子和子女,4歲的小兒子看不懂比賽,一直問他:「爹地!你贏了嗎?」馬克難掩失望的眼神,但仍親吻著家人,讓家人陪伴自己。

若說這部片是馬克從谷底爬起的過程,我更願意將他看成轉化的過程。馬克從火爆粗魯,自我中心的混蛋,變得坦承溫暖。重新定義生命原本的意義,真誠的與人連結,也與內在的真實感受連結。放下對世界的敵意,他表達焦慮、難受、喜極而泣,這些脆弱的感受,並沒有讓他變得軟弱。

「英雄最終會學習到的,不是內容本身而是過程。這個過程從覺察到痛苦開始,接著是述說故事,並且對自己和他人承認有痛苦的存在。」

鬥士擁有力量,喜歡紀律與團隊運動。我這個看過兩本書的榮格學家,努力地看兩次紀錄片擠出這篇,是因為身邊的朋友不乏鬥士原型的樣子。祝福鬥士們在英雄旅程中,找到生命中真正意義,為他而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