妮妮上幼兒園

大人的從容穩定,慈愛包容,能為孩子營造一個情緒緩衝,幫她度過這段困難的時光。

姪女妮妮兩歲六個月,開始上幼兒園的先修班,每週去兩次(週二、週四),每次去三小時。即便他已經待在保母阿姨家半年,上幼兒園,對妮妮仍是大挑戰。

保母阿姨原是照顧自己的孩子,多增加妮妮一人,保母最小的女兒四歲,滿屋子都是哥哥姐姐,妮妮得到所有大人、小孩的關注。在家裡爸爸、媽媽、阿公阿嬤也非常疼愛她。幼兒園一班有20多個孩子,兩個老師,對妮妮來說頓失關注。

更大的難題是語言,妹妹一家旅居美國,在家裡、保母家都用中文溝通,妮妮聽不懂老師、同學講的話,個性又慢熱,連想上廁所都不敢跟老師說,原本穩定進行的如廁練習,又改回包尿布。

妮妮很勇敢,在學校表現得很穩定,回家才把情緒發洩出來,說在學校找不到爸爸、媽媽,也找不到阿公阿嬤。想到幾天後要去上學,又開始哭,真是心疼。她問媽媽為什麼她得去學校、為什麼得學英文?媽媽回應她我們住在美國,出門都得講英文。妮妮就回答:「那我不要出門就好了啊!」媽媽解釋不可能不出門,但妮妮聽不進去。

媽媽開始和妮妮演練在學校怎麼舉手告訴老師想尿尿,媽媽也在接妮妮回家後又跑回學校,跟老師討論妮妮尿尿的問題。不讓妮妮包尿布去學校,她得學習表達。

媽媽也將一週去兩次的頻率,改為每天去上學,加快妮妮度過辛苦的適應期。(我說一週去兩次,就是水都要滾了,又把火關掉)

媽媽請了美國大學生來家教,跟妮妮用英文互動,妮妮很喜歡這個姐姐,問媽媽為什麼不能跟姐姐在家裡就好,不要去學校?媽媽告訴妮妮,爸媽都得賺錢養家,所以你得去上學。

其實不論雙薪或單薪家庭,幼兒都得離家上學的。或許告訴她爸爸、媽媽都要上班,所以你也要上班,你的上班就是去學校。讓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,有上學的責任和義務。妮妮是很勇敢的孩子,在家裡妮妮談到找不到爸媽、阿公、阿嬤的時候,問問她怎麼處理這個狀況。幫她思考她擁有的能力,孩子的回應通常會讓大人嚇一跳。 還有,帶孩子去幼兒園時,即便她會哭的嘶聲力竭,也#不要不告而別,這會讓孩子留在被拋下的恐懼中。告別,並#讓孩子知道是誰會帶她去幼兒園,誰會來接他,非常重要。即便孩子一進教室的門,頭也不回的玩起玩具車,你也得正式的跟孩子告別。看似不在乎分離的孩子,不一定是適應良好,可能逃避處理分離的痛苦。大人的從容穩定,慈愛包容,能為孩子營造一個情緒緩衝,幫她度過這段困難的時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