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晚熟世代的象徵:拒學–社會退縮—繭居》

繭居是青年期心理發展不完全所致,整天賴在家裡,被認為是任性、懶惰、想撒嬌,但繭居者內心潛伏著很深的掙扎與強烈的焦慮感。他們整天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,卻不感到無聊,因為心裡連感到無聊的餘裕都沒有了。

在治療室裡,曾出現幾位拒絕上學的孩子,甚至成人。有些因憂鬱、焦慮不去學校,經過一段時間的陪伴與治療,狀況改善,也能正常上學了。但有些案例更加困難,他們沒有明顯的情緒症狀,只是拒絕去學校,而且還算不少喔!拒學的時間拉長,漸漸與社會脫離,延續到成年,僅與熟悉的家人相處,則稱為繭居族。

[繭居算不算心理疾病]

要判斷為繭居族,必須排除憂鬱、焦慮、強迫症、思覺失調等心理疾患。故繭居不能算心理疾病。不過,它對個人、家庭的傷害不比心理疾病少。

繭居是青年期心理發展不完全所致,整天賴在家裡,被認為是任性、懶惰、想撒嬌,但繭居者內心潛伏著很深的掙扎與強烈的焦慮感。他們整天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,卻不感到無聊,因為心裡連感到無聊的餘裕都沒有了。

[繭居族成因–登大人的心理BUG]

兒童期我們靠著父母、師長的守護生活,因為無條件的被愛、需求被滿足而得到安全感。兒童進而肯定自己,覺得自己無所不能,這股無懼的力量,能讓他安心的走出父母的羽翼,進入社會層林。

入社會後這種全能感會慢慢消退,開始靠自己真實的能力來自我肯定,鍛鍊體力、維持健康、培養謀生能力。過往需要爸媽叮嚀,轉而自動自發做該做的事,懂得和別人協調自己的想法,遇到挫折或不順,有頂起責任的覺悟,憑自己的能力找到容身之處並獨立生活。成熟的大人將100%的全能感、自我中心,調降為80%,以便和社群互動。

繭居者此歷程不順遂,稱為「青春期退型現象」,無法與他人協調、修正全能感,人際關係就困難重重,遠離校園或職場,整天窩在家裡。他們面對深諳自己習性的家人,不是一昧的依賴就是反抗,對於外人,不懂得適當的協調與配合,維持適當的心理距離。

[繭居的傷害]

依我的經驗來看,憂鬱、焦慮等心理疾患而不去學校者,難找到明確不去學校的原因,但拒學的孩子能說出自己因某次考不好、人際挫折、失戀、被霸凌而不去上學。繭居一開始有不順遂事,但長年足不出戶的行為,累積人際上的挫敗想法,變成更大的創傷經驗。

典型的繭居者開始對人抗拒、出現強迫症狀、日夜顛倒、不離開自己房間也不跟家人說話、退化到更不成熟的心智狀態、有半數的繭居族對家人暴力,而絕大部分的感到憂鬱、孤獨、空虛,對無法融入社會這件事無力且絕望。

[國外也有繭居族嗎?]

這邊的國外指的是日本以外,台灣當然有,齊藤醫師問了其他國家的精神科醫師。

英美:應歸為精神疾患中的對人畏懼症,可以使用藥物治療,但若在青春期發病,後續很難回歸社會。

泰國:蛤!!那什麼我們沒遇過,他們的生活費從哪來?

法國:我們沒有,那是日本社會、文化下的產物。

法國匿名學者:我們也漸漸發現這種,但他們大多變成流浪漢。

總歸,一樣是青春期登大人心理歷程失敗,在歐美變流浪漢,但因我們的社會文化,這些人留在家裡,成了繭居族。

[繭居族的治療]

齊藤醫師很有條理的闡述治療方針,他認為健全的系統中,社會、家庭、個人是各自獨立運作,但彼此有溝通的。但繭居系統中,這三者彼此失去連結,更進一步,系統彼此給予壓力,壓力又助長惡性循環。

<外力介入>

繭居者因心理掙扎引各種精神症狀,但因長期的社會退縮,抗拒接受外人的幫助,對家人也只剩怨懟、憤怒。若沒有專業(外人)幫助,繭居者再怎麼努力都很難自己好起來。反過來說,真正下定決心和外界互動的繭居者,都能回歸社會。

<開始溝通>

繭居者的家庭其實也身陷惡性循環,一開始是孩子閉不出戶,狀況久了家人的不安與焦躁持續高張,內心憂慮的家人,不免想盡各種辦法,刺激當事人有所作為,不是義正嚴詞的說教,就是半斥責的言語激勵。但這些只會增加當事人的壓力與焦慮,更加深當事人的繭居狀態。這樣的惡性循環僅是家人單方面給予刺激,不算溝通。孩子完全無法接收到家人想表達的含意,只感受到家人拋出來的不安、不滿、焦躁,進而將他們逼入牆角。

<家庭系統與社會系統間的分離>

家人雖因工作等因素,跟社會有正常的互動,但對於「繭居」這個問題,經常抱著封閉的態度,因在意別人的觀感,意圖隱藏家中的狀況,在不找他人商量的狀況下獨自煩惱。把這秘密藏在家裡,家庭跟社會系統間逐漸脫離,失去接受專業諮詢的機會。也可以說家庭因過度在意外在形象,而從社會中縮回自己的繭居狀態。

<可以怎麼開始>

  1. 從父母開始改變,滴水穿石,慢慢打開孩子的心。父母要克服說教的衝動,在堅守界線的原則下接納包容。這推和拉的界線間不易拿捏,需要專家密集介入。
  2. 調整封閉性的依附關係,家長將重心從孩子身上,收回自己身上。打造健康的心理距離,放手讓孩子承受自己的狀態,兼具理性的理解與感性的同理,讓他的人格發展逐漸成熟。
  3. 恢復當事人與家屬間的信賴關係,治療期待的目標是家屬與當事人都能持續參與治療,在家裡也能冷靜地對治療交換想法。
  4. 從日常生活中開始,主動找當事人搭話,先聊些無關緊要的話題、讓對話持續下去,了解當事人的想法;在討論下給予足夠的零用錢,錢是我們和外界互動的方式,若他連錢都不需要那真的超封閉;接受他邋遢的生活方式,先收起批判,跟他一起看電視打電動,進入他的生活。

改變繭居是一條艱辛漫長的路,但不要絕望,也不要難以啟齒,晚熟世代是當今社會須共同承擔的責任。在專業人員的幫忙下,可以有方向的調整家庭動能,幫繭居者找回力量。

參考書目:

《搶救繭居族(2015),田村毅著,心靈工坊出版》

《繭居青春(2016),齊藤環著,心靈工坊出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