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躺在櫃子裡好幾年了,本月初上孫頌賢老師的依戀取向伴侶與家族治療,回來後一口氣把它看完了。也弄懂了上課時一知半解的理論。

它的前半部談理論,後半部扣著這些理論,由台灣的幾位資深家族治療師寫下案例,無論是婆媳問題、外遇、空巢期的中年夫婦、經濟困境、孩子出狀況的家庭,每篇都是你我身邊的台灣家庭寫照,看的很過癮。
依戀取向伴侶諮商認為,我們在家庭、伴侶身上尋求安全感,在親密且安全的夫妻關係中,雙方能向彼此分享脆弱無助的心情,以尋求安慰和協助,相信自己在對方心中的重要性與獨特,並願意照顧和支持對方。

在我的經驗裡,來諮商的先生/太太會告訴我自己有多重視對方,為對方做了多少事,但他們不確定對方一樣愛他/她,重視他/她。
依戀取向諮商將互動裡的情緒分為「表層情緒」與「深層情緒」,像是丈夫發現妻子在LINE上和另一名男性聊的火熱,馬上暴怒。外遇是通常夫妻互動惡性循環的結果,而非起因。所以丈夫的暴怒可以視為表層情緒,更深層的是害怕失去妻子,對自己的付出感到難過、對自己失望。
劍拔弩張的關係裡,雙方都拿出武器進攻防衛,害怕坦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。但透過治療師專業的技術,讓雙方穩定下來,進而信任治療師。治療師也會將攻擊性的言語擋下來,轉譯言語中的深層意涵,軟化彼此的關係。
在伴侶互動中的每個反應都有「維護關係、增加親密」及「自我保護、滿足需求」兩種功能。
例如小萍向治療師抱怨阿男在吃飯的時候,順手幫她抽張衛生紙都不肯,認為阿男斤斤計較。阿男則氣憤地說起結婚兩年來,小萍不僅家事做得少,衣服也是累積大半個月才要洗,忙於事業不在家,都他在顧小孩。
其實阿男並非要小萍結束正在建立的事業,他也很努力的顧家(維護關係),但他又覺得自己做這麼多沒被感謝,懷疑小萍是不是真的在乎他,而非只有他在意這個家(滿足自我需求)。
治療師得幫阿男探索並接納這些心情與需求,營造一個安全、真摯的情境,讓他們可以心口如一的,用自己的語言向對方分享自己的深層情緒及需求。
還有許多有趣的地方,今天先分享到這裡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喔!!

